据悉,自2002年12月15日中国工商银行综合统计系统(即CS2002系统)一期工程在全行投产应用到目前,通过CS2002系统以自动化生成方式实现的经营管理报表已经达到400多张,涉及工商银行全部主要业务部门的业务。CS2002系统已经成为工商银行最大的综合性经营管理报表平台,在及时反映各级机构经营活动结果,跟踪监测全行各级机构经营活动动态,为各级机构领导和业务部门提供决策信息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工商银行总行到各级分支机构一天也离不开的核心应用系统之一。
从中国工商银行管理信息部副总经理陈道斌博士了解到,CS2002系统的工作原理是每日以自动化方式采集工商银行综合业务系统(NOVA)、资产管理系统(CM2002)等前台业务处理系统前一日的数据,采取“自上而下”的汇总模式,实现了全行每一个机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资金头寸表、业务状况变动表等400多种业务管理报表的隔日(T+1)自动生成。
据陈道斌博士介绍,此前工商银行统计信息流程的主要特征是“自下而上”,即所有的业务管理部门需要的管理信息、决策信息和业务运作结果都是通过“自下而上”的流程层层报送、层层汇总形成的。通常情况下是从分理处开始汇总其辖内各个网点的信息,然后报送给支行,支行再报送给二级分行,经过二级分行到一级分行、一级分行到总行等多个环节。这种传统的“自下而上”的统计信息流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 首先是时效性不能满足业务管理需要。通常情况下,如果是比较简单的报表,例如常规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以及那些可以直接从会计科目中采集数据的表格,需要3~4天的时间才能汇总到总行一级;而对于比较复杂的报表,则需要的时间更长,从基层汇总到总行需要7~8天的时间,有的时候可能要10天以上才能完成。当报表汇总到总行一级时,反映的是10天以前的情况,现实情况可能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其次是耗费大量的人力。由于报表的时间点基本上都处在旬末、月末、季末、半年、年末,因此节假日加班加点早已成了家常便饭。“越是逢年过节,越是报表制作部门加班的高峰期。”陈道斌博士说,“每到月末、年末,中国工商银行的各个部门都要提交本部门的各种报表,除此之外,还要为管理信息部制作涉及全行经营层面的报表提供基础数据。在传统的统计流程中,每逢出报表,从总行到每一个网点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来集中编制,一些分行或基层网点也因此难以腾出手来做市场分析和营销、推广。”
再次是无法实现统计信息的连续性。在传统的统计流程中,有些报表是每个月做一次,有些报表涉及很多变化较快的数据,需要每旬编制一次,但是要做到监控每一天的变化则因为时滞和编报周期过长而无法实现。 最后则是真实性问题。统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任何管理部门都最关心,同时也是最头疼的问题。在传统的统计流程中,从分理处到一级分行的每一个汇总上报的环节都有可能出现基于各种原因的调整。如果统计信息本身无法保证真实性,则意味着科学决策的大厦只能建立在质地松软的沙地上。
陈道斌博士介绍说,正是因为传统的统计模式和统计流程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中国工商银行开始着手进行改革。与此同时,2002年初工商银行的“9991工程”已经进入攻坚阶段,所有分行的数据即将全部上收到南北两大数据中心,统计模式改革的数据基础已经基本具备。截至目前,CS2002的建设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CS2002系统的第一阶段相对比较简单,主要覆盖了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反映业务经营状况的主要报表。但是第一版也基本实现了第一阶段的目标,即带来统计模式和统计流程的变革。CS2002系统将原来的“自下而上”,彻底改变为“自上而下”,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实现了业务数据的集中存储。CS2002系统运作的基础数据集中在中国工商银行的南北两大数据中心。数据的集中存储构成了统计信息的坚实基础。第二是实现了统计信息的自动化生成。CS2002系统的8台报表服务器安置在工商银行数据中心(上海)。报表服务器可以随时从生产主机中直接下载基础数据或进行更新,能够直接生成上至总行,下至每一个网点的报表,并且采用集中发布的形式。第三是为统计制度的调整提供了基础平台。从2002年12月CS2002系统上线之后一直到2003年9月,工商银行传统的统计手段和流程与CS2002保持并行,针对手工统计数据和自动生成的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逐步调整和优化。在CS2002系统上线之后,原来“自下而上”的统计制度也逐步调整为“自上而下”。第四是进一步集中和规范全行的管理。CS2002系统要求各部门和各分支机构的所有经营行为纳入统计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管理上的死角。同时,CS2002系统也给全行上下的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对业务真实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现账表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CS2002系统建设第二阶段的目标是直接协助和支持一些重要业务部门,帮助其对总账上的一些总要科目进行监控。例如,在工商银行的计划财务部,CS2002系统可以每天监控损益表中的几个重要科目,如应收利息、应付利息等,进而监督各个部门、各个分支机构的业务数据变化情况,以加强规范经营方面的指导;在工商银行的会计结算部,CS2002可以用来监控各个分行的现金科目,帮助分行实现先进的科学化管理,既避免了由于现金太多而导致的浪费,也可以规避由于现金太少而导致的流动性风险。
在CS2002系统建设的第三阶段,该系统已经从早期的基于总账数据来编制报表,发展到从分户账数据中发掘有价值的信息,进而为经营管理带来质的飞跃。2004年10月,CS2002系统的资产负债管理报表子系统和利率管理报表子系统成功上线,为工商银行奠定了在全行实现流动性和利率风险定量化管理的基础。
首先是资产负债的流动性管理。如果商业银行要实现资产负债流动性管理,就必须要知道未来任何一个时点的到期资产和到期负债分别是多少,然后对二者进行匹配,计算出流动性缺口。对于未来1天、2天、3天或其他时间间隔的流动性缺口计算,就必须准确地计算每一笔资产、负债的金额、期限。工商银行拥有4.5亿个人账户和数百万个法人客户,每天完成这样一次计算,没有一个强大的系统来支撑几乎是不可能。“我们通过CS2002系统,能够以T+1的模式每天将增量数据下载到数据交换平台,计算每一天的流动性缺口。”陈道斌博士骄傲地说。“这在中国银行业是首创的。此前相关的理论探索和方法研究在银行业都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如果没有数据集中作为基础,没有庞大的统计系统的支持,实现资产负债的流动性管理是无法想象的。”
其次是利率管理。利率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有类似的地方。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利率管理针对的是每一笔计息的资产和负债,即要分别计算每一笔能够产生利息收入的资产,和每一必须要付出利息的负债,同时对资产和负债的利率和期限进行匹配,从而准确计算利率敏感性的缺口。这样当商业银行确定了未来利率走向之后,就能够主动根据利率敏感性缺口调整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从而使得商业银行银行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