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今年前2个月中国工商银行对中小企业累计发放贷款585亿元,其中对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发放贷款416亿元。近年来,工商银行不断加强和改进对中小企业服务,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截至2004年底,工商银行中小企业贷款户数16.34万户,占全部法人贷款客户的80%,贷款余额9881亿元,占全部法人客户贷款余额的35%。2004年,工商银行共向中小企业累计发放贷款4838亿元,占同期全行法人客户累放贷款的27%。
由于中小企业在发展经济、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目前中小企业问题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其中,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尤其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专家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从外部环境来看,由于现阶段社会信用环境不完善,评级和担保机构不成熟,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造成中小企业融资缺乏相应的信用保证;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发展中由于地域、所有制、行业、发展阶段的不同,发展情况千差万别,对银行的风险预警、防范和定价体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工商银行信贷管理部总经理魏国雄介绍,为了切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该行首先加大了1999年前存量中小企业贷款的清收转化力度,减轻企业包袱。工商银行1999年前发放的存量中小企业贷款,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国有、集体中小企业,资产质量较差,贷款不良率偏高。对存量贷款,主要通过诉讼、以物抵贷、追索保证人或处置抵(质)押物等方式,清收转化不良贷款。截至2004年底,工商银行存量中小企业不良贷款比年初减少225.52亿元。同时对符合核销标准的贷款,及时进行呆帐核销。
与此同时,探索和完善中小企业贷款的信贷政策。工商银行2001年以后发放的中小企业贷款,主要集中在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民营、三资等非公有制企业,资产质量较好。截至2004年底,2001年后发放给中小企业的贷款不良率2.21%。工商银行为拓展优质中小企业信贷市场采取了多项措施。
首先,推行分类指导的区域信贷政策。对东部沿海中小企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优先安排信贷规模,积极支持其大力拓展中小企业信贷市场。2004年,工商银行累计向广东、浙江、江苏三省中小企业发放贷款1762.77亿元,占全行向中小企业累计发放贷款的36.44%。对东北和中西部地区,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加大对优质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拓展力度。2004年,工商银行累计向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优质中小企业发放贷款310.8亿元。 其次,采取一视同仁的客户信贷政策。对近年来发展较快的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坚持“不唯大小,不唯成分,只唯效益”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分行积极为其提供融资支持。2004年,工商银行累计向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发放贷款3146.73亿元,占全行向中小企业累计发放贷款的65.04%。适应国家宏观体制改革的需要,积极向社区服务、新闻、出版、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新兴产业领域的中小企业提供各种融资服务。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发放信用贷款,截至2004年底,工商银行中小企业信用贷款余额1235.22亿元,占中小企业贷款余额的12.5%。
第三,积极创新信贷产品,满足中小企业灵活多样的融资需求。适应中小企业在商品流通、招投标等活动中的需求,及时开办并积极推广银行承兑汇票、保函等业务。2004年,工商银行向中小企业累计签发银行承兑汇票575.24亿元。针对个体工商户的融资需求,工商银行还为个体经营者累计提供融资70亿元。
第四,拓宽担保种类,缓解中小企业的担保难。针对中小企业经营者或股东拥有较多个人资产,也愿意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的情况,推出了自然人担保方式。针对一些城市出租车营运价位高、保值性能强的特点,开办出租车营运证质押贷款。在商品批发市场集中的地区,与市场管理部门合作,开办了市场店面保证金质押贷款,满足个体摊户的临时资金需求。针对部分商品集散地存货量大、价值稳定、周转快的特点,推出了存货质押贷款。积极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合作,由信用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等。
第五,优化信贷业务操作流程,提高融资服务效率。一是针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主要集中在县级支行的特点,根据不同县级支行的经营管理水平转授一定的审批权限,县级支行的审批权限最高可达一级分行的50%。二是对建立信贷关系、评级、授信、抵押物评估、审批等主要信贷业务操作流程进行整合改造,对分支行及部门职能进行重新定位和分工,使小企业从申请到发放贷款的时间缩短到5个工作日以内,增强工商银行在信贷市场上的竞争力。三是对提供低风险担保的流动资金贷款、银行承兑汇票等业务建立“绿色通道”,部分信贷业务可直接在柜台上操作,即申请即办理,提高融资效率。
第六,加强中小企业新增贷款的监测考核,防范信贷风险。对不良率较高的二级分行,通过警告、整顿、停牌等措施,防范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蔓延。截至2004年底,工商银行开办此类业务的二级分行中有50%以上中小企业新增贷款不良率控制在1%以内。
工商银行行长姜建清认为,中小企业市场的拓展是银行的战略发展方向。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资产负债的期限匹配,这就限制银行不可能无限制地做大型的、长期限的项目贷款,从我国基础建设的发展趋势来看,这类项目的储备和发展也同样是有限度的。这就要求银行为未来的市场早做准备,加大对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多做一些短期的、流动性更强的信贷品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日益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工商银行在调查研究中发现,融资存在困难的中小企业主要是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小企业。为此,工商银行专门研究制订了小企业信贷制度,在部分内外部条件具备的分支机构试点,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完善经营管理模式。开展小企业信贷业务的试点行,必须按照总行的要求成立专门的经营管理机构,严格前后台分离,配备相应人员,以实现小企业信贷业务的专业管理和集中经营,推动小企业信贷业务的较快、规范发展。
二是改进信用评级、授信办法。选择易于获取且能够反映小企业经营管理状况的非财务指标,如年纳税额、年销售归行额、企业主信誉、抵(质)押物等来判断小企业的信誉状况,核定小企业的授信额度,使符合条件的小企业及时得到融资支持。
三是创新信贷审批机制。借鉴国际商业银行业的经验,在部分试点行推行个性化授权,向取得审批人资格的信贷人员转授审批权,打破审批人员与行政人员必须一致的格局,提高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审批质量和效率。同时对小企业信贷业务实行双人签批,即信贷业务审查后,提交两个有权审批人审批,以强化审批责任,防范信贷风险。 四是完善适合小企业特点的信贷方式。鉴于小企业的现金流量有限,对小企业贷款采取整贷零偿的方式,减轻企业集中还贷压力;鉴于小企业信贷业务手续繁杂,但收益较高的特点,将信贷人员的收入水平和所经营管理小企业的收益水平挂钩,提高基层行信贷人员办理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积极性。
五是加强小企业贷款的监测管理。通过工商银行的信贷管理系统,实现对试点行小企业信贷资产质量的单独监测考核,防范信贷风险。截至2004年底,试点行小企业不良贷款率仅0.27%。该项制度自今年年初推行以来,已在148家小企业信贷资源丰富的分支机构试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截至2004年底,工商银行已为1.91万户小企业提供贷款,贷款余额266.81亿元,比年初增加83亿元。2005年,工商银行将在全行范围内推广该制度,以更好地支持小企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