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输入30
您所在的位置:
IMF: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大幅升值 不再被低估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5月26日发布声明称,人民币在过去一年里实际有效汇率大幅升值使得当前的人民币币值不再被低估。IMF同时敦促中国在进一步扩大汇率灵活性方面加快步伐,并认为中国的改革目标应当是在未来2-3年内基本上实现浮动汇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代表团结束与中国的2015年度第四条款磋商讨论。代表团发表声明称,在外部评估方面,中国在过去几年间在减少高额的经常项目顺差和外汇积累方面取得了很好的进展。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5年中国的外部顺差仍略强于中期经济基本面和理想政策环境所对应的水平。影响一个国家的对外顺差有多方面原因,包括汇率。尽管人民币币值低估是在过去导致巨额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最新的评估认为,人民币在过去一年里实际有效汇率大幅升值使得当前的人民币币值不再被低估。

  声明称,2015年中国的对外顺差仍相对较高,这意味着需要其他改革政策以减少过高的储蓄并达到可持续的外部平衡,这也确实是中国当局计划的一部分。这同时也意味着将来汇率会随着基本面的变化而调整。就汇率机制而言,IMF敦促中国当局在进一步扩大汇率灵活性方面加快步伐。

  IMF称,对于象中国这样希望实现以市场为基础的定价和迅速融入全球金融市场的大国而言,灵活的汇率机制是必要的。更大的汇率灵活性,仅在需要避免非正常市场条件或过度波动的情况下才进行干预,对于未来汇率不偏离均衡水平至关重要。

  IMF认为,中国的改革目标应当是在未来2-3年内基本上实现浮动汇率。近年来,中国在推动全球增长,促进全球经济和金融稳定以及改进国际金融体系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目前正在审议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的构成。中国当局明确提出,希望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IMF对此表示欢迎,并认为双方在这一方面持有一致的目标,并将为此一道做出积极努力。

  声明同时指出,中国经济正逐步转型至新常态,希望实现更安全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尽管这意味着增速有所放缓。中国的经济转型面临着挑战但也是必要的。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中国的成功对于其自身以及全球经济的未来意义重大。

  声明称,中国经济增长有所放缓,这一放缓并不是目的而是从过去十年来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结果。

  IMF预测,中国今年经济增长6.8%,尽管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劳动力市场依然保持稳定,从而为家庭消费提供了支撑。年底通货膨胀在1.5%左右。

  IMF称,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的经济活动过于依赖不可持续的信贷和投资政策组合,导致脆弱性进一步上升。当局在多个方面采取了措施以应对这些脆弱性,并取得了一些相应的效果。例如社会融资总量增速下降,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得以加强,投资增速有所回落,房地产建设也有所放缓。然而,上述领域的脆弱性仍然存在且规模较大。当局仍需采取坚决措施以应对这些挑战。

  IMF认为,中国当局的宏观政策立场与其希望实现的年度增长和通胀目标是大体一致的。中国经济尚在消化近期一系列事件影响的过程中,包括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油价下行、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和利率调整以及实施新的预算法。

  如果下一步数据显示经济增速可能超过7%,则中国当局应借机加快减少脆弱性。如果增速下降至6.5%以下,则应放宽财政政策。如果需要采取财政刺激措施,这些措施应当反映在预算内,且应主要依赖那些可以保护弱势群体、促进经济再平衡和与改革议程相一致的措施。所有的政策目标最好是通过财政政策来实现。

  IMF表示,2016年,政策应当继续减少脆弱性,即便这意味着经济增长可能放缓至6%到6.5%。经济增长放缓是经济转型至更安全和更高质量增长的结果之一。中国已经制定了一项全面和雄心勃勃的改革方案。当务之急是及时实施金融、财政、国企改革以及外部改革。成功实施改革蓝图将降低过高的储蓄、减少投资并使投资更有效率、促进消费,并使得中国可以继续迈向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IMF表示,迈向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体系对于推动潜在生产率的提高至关重要。存款保险已经实施,存款利率完全放开的条件已经成熟。这将推动利率成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这又涉及建立一个政策利率,并将它作为调节货币环境以及传递政策变化信号的主要工具。另外一个优先领域是打破在金融体系中普遍存在的隐性担保网络。当然这不能一蹴而就。但是该进程必须启动,并且应提高对违约和破产的接受程度。

  IMF认为,中国国企改革进程过于缓慢。重要的改革应包括提高利润上缴比例、消除直接或间接对生产要素成本的补贴、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以及对国企破产和退出的更大容忍度。国企改革的成功有大幅提高潜在生产率和创造数百万就业机会的潜力。

  IMF表示,实施新预算法将构建一个地方政府融资、提高透明度和加强中期财政计划所亟需的新框架。尽管实施复杂且可能耗时较长,但尽快颁布一个清晰而全面的地方政府融资过渡计划至关重要。首要任务是找到彻底解决地方政府的事权财权之间不匹配问题的长期解决方案。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15-05-27)
【关闭窗口】